-
重庆刚解放不久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就决定“兴建成渝铁路,造船修建码头”1950年3月重庆铁路工程局挂牌成立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我们还面临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铁路所需的原材料十分匮乏铁轨、枕木、机车等材料又从何而来?党中央决定自力更生“依靠地方,群策群力,就地取材,修好铁路”制造钢轨用的钢锭由鞍钢负责轧制由当时代号29兵工厂的重庆钢铁厂生产鞍钢的钢锭、上海的钢梁、武汉的机车不断被运到重庆炸药...
-
1933年春在第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后中共中央局发出开展“扩红”运动的号召1933年5月上旬红军总政治部提出创建“少共国际师”之后少共苏区中央局作出了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成批动员团员、少先队员与劳苦青年仅用了三四个月时间中央苏区就有1万余热血青年加入进来很多甚至是低龄段的少先队员1933年8月5日少共国际师在博生(今江西宁都)成立同时举行了隆重的出征誓师大会周恩来代表红军总部授旗并勉励他们:“要爱护你们...
-
国家博物馆里珍藏着这样一条皮带上面留着清晰的刀割痕迹:80多年前在全军穿过草地,粮食耗尽的时候任弼时无奈之下和战士们一起把身上的牛皮带切成小块煮了充饥……后来,红军战士走出草地任弼时也一直珍藏着那条吃剩下的皮带1950年10月27日任弼时与世长辞而这条蕴含着长征精神的皮带则受到后人的敬仰赴苏留学志向远大任弼时原名任培国1904年4月30日出生在湖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5岁的任弼时走上街头和同学们一起贩卖国货抵制日货还...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这里所说的“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是指,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一个历史《决议》”)和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
-
12月18日,第三届环球人物年度盛典“百年·启航2022”在人民日报社举行。在活动现场,朱德嫡孙,空军少将朱和平为我们讲述了朱德家风的几个小故事。今年是我的爷爷朱德诞辰135周年,奶奶康克清诞辰110周年。爷爷奶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我从亲人的视角,体会最深的是他们留下的朴素的家风。我们家的家风是:“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立德”不是一句空话,“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既体现在...
-
一走进黎仕伦的办公室,我就被玻璃展柜里一大摞鲜红的奖状、荣誉证书和金色奖牌所吸引。“先进个人”“优秀放映员”“全省农村电影放映先进集体”……在这些荣誉背后,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四十三年的乡村电影放映之路。随行的县里同志告诉我,不管是在黔北余庆县哪个乡村,只要说起放电影的“老黎”,没有人不知晓。1 1978年,神州大地吹起改革开放的春风。这一年,十八岁的黎仕伦第一次扛起放映机,跋涉在余庆县的村村寨寨,开...
-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4年后的这一天,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早上9点22分发射,下午6点48分,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核心舱,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朝发夕至”的旅行。仰望星空、神舟起航、北斗环绕、嫦娥奔月……每一次对太空的叩问,背后都是航天人自立自强、攻坚克难的坚定付出。为我国发展航天事业打下基础的,正是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研制的“两弹一星”。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岁月里,科学家们从零开始,艰难突...
-
现居合肥的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张崇岫是长津湖战役的见证者,更是记录者。71年前,他用相机镜头、三卷胶卷,拍摄下了真实的长津湖战役。日前,安徽省档案馆、安徽省文联在安徽省档案馆新馆联合举行张崇岫战地摄影作品捐赠暨“抗美援朝纪实”展览揭幕仪式。展览精选45件张崇岫抗美援朝战地摄影作品,真实再现了长津湖战役、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等抗美援朝战争场景。 展览中,张崇岫望着一张张冒着生命危险拍下的摄影作品,不禁...
-
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第一面国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时,远在3000多公里外的海南岛上,也有一面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与之遥相呼应。彼时的海南岛尚未解放,琼崖纵队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斗争,建立了以五指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 1949年9月28日,时任琼崖西区地委电台台长的王禄贵突然接到总台任务,要求同志们用电台收听新华社发布的《关于国旗制法》的电报,收到后第一时间送往琼崖区委驻地,确保琼崖大地上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
耸峙在四川省宝兴县与小金县之间的夹金山,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当地民谣这样形容:“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因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踩在脚下的第一道雪线,这座终年积雪的大山,成为长征史诗中荡气回肠的一笔。 之前,我从一家报刊上得知,当年不畏艰险翻越夹金山的红军将士中,有一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回到了这里,并为这座大山下的百姓继续奋斗了数十载。他,叫冯元庭。之后的那些日子里,我一直心...